歌谣里的“二十一”指的是解放军总装备部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,“二八二五六”和“二八二五七”则代表着两个外部联系邮箱的编号。在那个时代,核武器研发属于高度机密,大家奉行着“无事不写信,有事少写信,写信不泄密”的原则。至于童谣里的“小皮球”,它实际上是指代着原子弹,而“架脚踢”中的“架”则代表着罗布泊试验场的铁塔(高度约为102米),而“脚踢”则意味着在塔顶引爆原子弹。
这些细节揭示了我国早期原子弹试验的艰辛过程。与空投方式不同,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采用了塔爆试验。这种方法更加安全,减少了事故发生的风险。上世纪50年代,冷战的两大超级大国——苏联和美国已然拥有核武器,这让中国政府深感忧虑。核武器虽然可怕,但它无疑是一把能够保护亿万人安全的“双刃剑”。
因此,中国从1955年起便开始大力发展原子能事业,而核试验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为了保证核试验的安全,避免对人民的影响,选择一片荒无人烟、寸草不生的地区作为试验场是最合适的。而这片地区,最终选择了罗布泊周边的马兰。
马兰基地,位于新疆库尔勒市和硕县交界的乌什塔拉乡。因为靠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核心地带罗布泊,它也被称作“罗布泊核试验场”。这一地区最初并没有名字,但在1958年秋天,核试验基地创始人之一的张蕴钰到此考察时,发现这里荒凉却盛开着马兰花,便为其命名为“马兰”。经过数年的艰苦建设,马兰基地终于建成,基地的总面积达到约10万平方公里,相当于一个江苏省的大小。
核试验需要大量的人员和设备,基地成为了所有工作的核心。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,马兰基地迎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作人员:有纪律严明的军人、文质彬彬的科研人员以及忙碌的后勤工人。他们放下家园,来到这片沙漠戈壁,投身于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事业。逐渐地,许多工作人员的家属也搬到了这里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“马兰村”。
据统计,“马兰村”中有超过10万名官兵、科研人员和工人居住和工作。这个村子靠近博斯腾湖,地理位置较为优越,水源充足,地质上也不处于地震带,核试验的中心点距离这里有300多公里。若想前往核爆试验区,村民们通常走的是一条名为“通京路”的路。这条路的建设和使用,象征着这些人们为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不辞辛苦的奉献。
1964年10月16日,在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后,中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。这一天,基地内的工作人员早早起床,撤离至80公里外的开屏机场,戴上漆黑的护目镜,等待着试爆的时刻。下午三点钟,远方的天际闪现一道白光,紧接着传来一声巨响,试验成功了!基地内的工作人员欢呼雀跃,激动不已。那一刻,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,脸上流露出激动的泪水。大喇叭中,周总理的慰问话语响起:“你们辛苦了!”
这一天标志着中国在核武器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。随后,马兰基地继续进行了一系列核试验,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在国际社会呼吁下,中国宣布暂停核试验。
然而,罗布泊并不适宜人类生存,这已是科学家的共识。几千年前,罗布泊的景象并非如今这般荒凉,它曾是塔里木河的终点湖泊。据《水经注》记载,罗布泊当时被称为“牢兰海”。它一度是中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内陆湖,面积达到2400到3000平方公里。
罗布泊的干涸,主要是由于塔里木河的地下水流无法再进入湖中。经过近百年的风沙侵蚀,湖泊才逐渐变成今天的荒凉之地。改革开放后,国家实施“西部大开发”战略,重新审视了罗布泊的地质潜力。1999年左右,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王弭带领团队发现,罗布泊地区埋藏着丰富的钾盐矿藏,这一发现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。
钾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,对农业至关重要,而中国长期以来依赖进口钾盐。罗布泊钾矿的发现,使得中国可以自主生产高品质的钾肥,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。2000年9月,罗布泊钾盐开发公司成立,李守江博士带领团队研发出了世界领先的钾肥生产技术,使得钾肥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,产量也达到年产120万吨。
此外,罗布泊的旅游资源也逐渐被开发。古楼兰遗址、小河墓地等遗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。随着钾矿资源的开发,罗布泊周边的经济也逐步复苏,人口增加,生活条件改善。2002年,罗布泊镇正式成立,成为全国最大的镇,面积达到5万平方公里。镇上不仅水电齐全,互联网也实现了全面覆盖。
然而,罗布泊地区最为棘手的问题依然是水资源的匮乏。为了缓解这一问题,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方案,其中包括“红旗河”方案,这个庞大的工程计划旨在将西藏的水资源引入新疆,但因工程的复杂性和高成本,尚未得到实施。
尽管面临困难,罗布泊的复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。16年前,这里是鸟不飞、草不生的荒凉之地。如今,随着矿产和旅游资源的开发,罗布泊已经焕然一新,成为了戈壁滩上的“翡翠”。在未来,罗布泊或许会成为一个新的生态乐园,成为人类的福地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友情链接:
Copyright © 2022 战国无双-策略国战活动站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