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无双-策略国战活动站

【史话】营口古代军事设施

- 联盟学院

烽火台建筑的历史

烽火台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应用到战争中,汉代、唐代、宋代、明代等朝代都有建筑。其中,明朝建筑最多。明代所修筑的规模之宏大,防御组织之完备,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,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。

据史料记载,烽火台的建筑历史早于长城,最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,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,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,便成了长城。长城出现后,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结为一体,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。

烽火台用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,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。遇有敌情发生,白天施放浓烟(有资料记载,烽火台是用狼粪烧烟,据说狼烟直而聚,风吹之不斜)报警,夜间可以点燃火堆传递信息。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,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(或上报)出去。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,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。

烽火台分为举火台和接火台两种。举火台发出烟火声响信号,经接火台逐台传递,最终到达京师和朝廷。

不同地区和不同地形、地势的烽火台形状各异,有圆形、方形、梯形、圆锥形等,但多为方、圆两种形体。各地烽火台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也不尽相同。有的是中空的,有的是实体的。修建烽火台一般“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”。在西北,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,也有用土坯垒筑。在山区,多为石块垒砌。在中东部,自明代开始,有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的烽火台。

明代的烽火台,除了放烽放烟(点火、燃烟时增添了硫磺、硝石)之外,还增加鸣炮。明宪宗成化年间(1465~1487年)规定:“边墩举放烽炮,敌寇犯境百人以下放一烽一炮,五百人放二烽二炮,千人以上放三烽三炮,五千人以上放四烽四炮,万人以上放五烽五炮。”有烟火有炮声,可使军情传递速度变得更快。

营口烽火台的修筑情况

营口境内有众多的烽火台(又称烟墩、墩台),绝大部分都是明代遗存的军事瞭望设施。这些烽火台分为发火墩台和接火墩台两种。沿河和沿海烽火台为发火墩台,内陆交通要道烽火台为接火墩台。

这些烽火台大致分两个时期修建。一是明洪武年间,明军为保护辽河运粮通道的畅通,于辽河两岸建筑了大官屯、花英台、黑英台、赏军台等处烽火台。1387年(明洪武二十年)与元军战事结束后,明军改为屯戍,粮食自给有余,军运停止,这个时期所建筑的烽火台逐渐废弃。二是明朝政府为抵御倭寇的劫掠,除增加防御兵力外,诏令辽东都司沿海岸修筑烟墩。明初倭寇(日本海盗)沿朝鲜半岛海岸进入辽东半岛进行烧杀抢掠,曾到达盖州西连云岛海口。倭寇居无定所,行踪飘忽不定,时聚时散,大股有数万之众,小股则数十人。并且侵犯中国沿海所有省份,给明王朝的稳定、发展和繁荣带来巨大的损害,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。明王朝不得不加强防御和打击,烽火台的修建应时而生。据史料记载:“倭寇所侵扰的地方,北至辽海,南至闽、粤沿海各地,内陆深至安徽等地。辽海被扰为时最早,浙、苏、鲁次之,闽、粤较晚。”明成祖朱棣于1415年(明永乐十三年)诏令辽东都司沿海岸修筑烟墩时告诫:“墩台务高厚,积薪粮可足五月之用,置药弩于其上,凿井于旁,以备严守。”在这种背景下,盖州卫沿海岸筑就了8座烟墩(台),即“苇子套墩台(今浮渡河南)、兔儿岛墩台(今九垄地镇仙人岛村)、归州墩台(今归州镇)、深(神)井子墩台(今鲅鱼圈区星海办事处)、伴仙山墩台(今团山乡鹤羊寺山)、白狼山墩台(今盖州镇西)、观象山墩台(今二道沟)、梁房口墩台(今营口市区)”。在通向辽东都司所在地辽阳的交通要道上建筑了一系列接火烟墩(台),营口境内有孛罗山墩台(今博洛铺镇太平庄)、前砬山墩台、分水墩台。另有接火烽架分布在虎庄镇后高台村、后坎村、前坎村,原官屯乡常家沟村、旗口镇老墙头村等。明代《辽东志·兵食》卷三记载,盖州卫有“墩架二十五座,守官军118名,冬操夏种官军2225名”。

1419年(明永乐十七年)6月,明水军大败倭寇于渤海望海埚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望海埚”大战。从此,倭寇不敢北侵。营口等北方地区墩架逐渐废弛。

作者 李占坤(营口市史志办公室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路由器静态IP怎么填写?别再乱填了!IP、掩码、网关、DNS一次搞懂!
炒制火锅底料如何才能炒得香?老师傅分享炒料经验(附底料配方)